安派科生物俞昌:在生物医疗的“无人区”,做孤独的领跑者

        2010年代,当大多数医疗创业者还在追逐仿制药红利时,一位拥有物理和芯片等多重背景、但多次与医学擦肩而过的科学家,大胆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道路——用生物物理方法破解癌症早筛的密码。

         从物理学家到癌症早筛先锋,俞昌博士为何会带领安派科生物走出如此一段创新历程?在全球医疗技术竞赛中,这家中国企业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面对资本市场的短期诱惑,他们又为何坚持“慢创新”的长期主义?

         本期,我们对话安派科生物创始人俞昌博士,探寻这场跨界创新的底层逻辑,以及中国生物医疗硬科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突围之路。

                                                                  01

跨界思维:多重基因下的“孤注一掷”

       作为安派科生物的创始人,俞昌并非“纯粹”的医疗创业者。翻开他的履历,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他先后有着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交大医学院,就读后由于色弱转校攻读物理)的学术经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十余年的世界500强企业(如摩托罗拉、美光、嘉柏特微电子)的研发管理经验,以及在IC工艺、IC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所做的重大贡献。

     俞昌博士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此,当同行都聚焦在蛋白质标志物和基因技术时,俞昌带领的创新团队确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路径,选择用生物物理和半导体芯片思维开创多癌症筛查技术的新格局——这是典型的多维创新,是业界当之无愧的破局之举。

    而癌症和生物微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在最近这几年才得到了全球多个团队的独立验证。这10余年中的辛酸与坚持,被俞昌博士娓娓道来。

      从备受质疑到广泛认可,如今CDA技术已与国内10大保险公司中的7家建立合作,也服务了16家世界500强企业。只觉千帆过尽的俞昌博士端起茶杯,背后的荣誉墙上挂满了近年来安派科获得的各种奖项:

      安派科刻着俞昌博士本人和团队的三重跨界烙印医学背景、物理学和半导体芯片行业经验。再加上传感器、信号学、医疗器械和材料学等背景,使得这支团队实际上是多学科的融合、结合和创新。

2010年初,安派科着手申请专利时,特地将跨界的思路和方法学融合进去。目前,安派科已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200多项专利,其中有160多项获得了授权。

02

商业突围:在质疑声中构建生态护城河

       当被问及行业竞争格局时,俞昌博士展现出一个技术先驱特有的冷静判断:“我们至少拥有7年的技术窗口期。”

       这句话背后,是200多项全球专利构筑的坚实壁垒,更是CDA技术在成本与性能上的双重优势——检测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到1/2,却能覆盖更广的癌种范围,并在早期检出率上保持领先。

       市场接受度的变迁印证了这个判断。从最初推广多癌症筛查概念时的屡遭质疑,到如今行业普遍接受这一理念,安派科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市场教育。更令人振奋的是临床数据的佐证:通过多年随访发现,CDA技术筛查出的癌前病变人数已超过医院确诊的癌症患者数量,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技术的早期检测能力,更预示着疾病防控关口的前移可能。

       产学研合作网络则是另一道护城河。与复旦大学医学院、交通大学医学院、长海医院、长征医院等30余家医疗单位的前瞻性及回顾性单盲、双盲合作,积累了近5万例临床样本和突破27万人次的风险评估数据。如此,安派科建立的超32万例量级数据库,使其在全球多癌症检测领域跻身样本量前三甲。这些数字不仅代表着临床验证的广度,更意味着其技术正在通过相当严苛的医学检验。

03

冷板凳与热战场:长期主义者的创新哲学

     在商业版图的构建上,安派科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布局。其核心业务已形成保险机构、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三大支柱,精准匹配健康管理需求。这种以B端为核心、逐步向C端延伸的业务架构,既保证了稳定的现金流,又为技术普及铺设了通路。

      作为跨界团队的掌舵者,曾对三家公司的上市都做出重大贡献的俞昌博士将管理心得凝练为三个关键要素:

技术前瞻性——作为300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近100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他极具创新视野,带领团队从独特视角出发看待问题。近年来,俞博士还领导并参与了MEMS和纳米器件的开发,用于微外科应用、疾病检测和治疗,以及在预设时间分解的可降解器件。“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他,永远走在科技革新的前沿战线上。

战略定力同样不可或缺,15年来坚守多癌筛查技术路线不动摇,坚持100%的自信。正如他在1990年代开创性地提出“将H2O2氧化剂应用于化学机械抛光液”这个造福环境至今的思路时一般,肯研究、不怕质疑、坚持到底。

“躬身入局”的管理风格,让他坚持深度参与从芯片设计到临床验证的全流程,为团队注入持续动能。此外,俞昌博士也从经济上持续支持团队,通过将创新产品迅速产业化,取得了高难度创新产品全球销售高达50多亿美元的业绩,达到了原创性项目成果转化率100%的奇迹。

      虽然道阻且长,但俞昌博士毅然决定将公司从纳斯达克剥离。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受众数据隐私的保护考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其对中国本土创新生态的坚定信心。当前,安派科正站在规模化扩张的关键节点。年销售额已达数千万量级,下一目标直指亿元大关。在这个被俞昌博士称为“颠覆性创新转折点”的时代,安派科正以先行者的姿态,迎接属于中国原创医疗技术的可观未来。

04

资本新局:重构医疗创新的价值坐标系

在融资策略的十字路口,安派科正在重新定义医疗科技企业与资本的相处之道。

自2025年初以来,中国明显进入了投资颠覆性创新的新阶段。俞昌博士透露,安派科明显感受到了具有顶级视野的知名投资方的热情,公司已经接受了一家累计投资100多家硬科技公司的顶级投资者的投资。如今的安派科已建立起全新的投资人筛选标准——战略协同价值取代单纯的资金体量,成为未来融资的首要考量。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能导入上下游渠道的产业资本、具备政策背书能力的产业基金,以及拥有全球化视野的战投部门。

 “我们可能会优先考虑在上下游方面能够助力安派科、能够赋能安派科的战略合作伙伴。”俞昌特别提及,某百亿级知名基金已立项评估,将在下一轮融资中展开深度洽谈。

这种严苛的择资标准背后,是安派科即将迎来的关键发展阶段。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两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报工作,同时需要完成剩余两家医院的临床试验,持续推动产品迭代与市场推广。

“我们正在进入第二、第三个重大环节,资金需求会更大。”这些战略部署不仅关乎单点突破,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

安派科的创新长跑证明:在生物医学的无人区,最珍贵的不是追随潮流的聪明,而是改变潮流的勇气。正如俞昌博士所言:“不被质疑的创新,就根本不是创新。”

这条路或许孤独,但每一步都走在重新定义生命的可能性之路上,走在“让人类远离癌症”之路上。


俞昌博士部分荣誉

授予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部门(单位)

2006

 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年度人物

SEMICON

2009

首批“国家重点人才项目计划专家”

中组部

2016

杰出科技创新奖

*评委是诺贝尔奖得主

2016年诺贝尔获奖者医学峰会

2016

张江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奖(个人)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8

年度人物特别奖

科学中国人

2018

 重大创新奖

商务情报集团

(全球知名商业情报机构)

2019

改变世界创新奖

健康与保健范畴

美国

Fast Company

2020

2020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

教育部

2021

 金奖

美国第11届年度最佳商业奖

2022

金筛奖·领军企业 

2022年ZAD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2022

金筛奖·匠心人物

2022年ZAD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2023

金筛奖·未来独角兽企业

2023年ZAD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2023

金筛奖·领军人物

2023年ZAD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2024

金筛奖·突破创新奖

2024年ZAD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从物理、芯片到医学跨界:安派科成就全球样本量第一的多癌筛查技术

从物理、芯片到医学跨界:安派科成就全球样本量第一的多癌筛查技术

        随着癌症早筛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以及癌症早筛早诊意识的普及,中国癌症早筛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共研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癌症早筛市场规模已达12亿元,并以惊人的97.9%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85亿元大关[1]。

        当前癌症早筛主要技术路线包括放射影像学(CT、X光等)、血清蛋白学检测、细胞学诊断和液体活检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在14种常见癌症的筛查中,有12种仍依赖于CT、X光等影像学检查和内窥镜检查。这些传统方法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配合,还面临患者依从度低等挑战。相比之下,安派科创新的CDA技术(癌症区分分析技术Cancer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突破了这些限制,为癌症早筛带来了全新解决方案。

                                                                      01

权威认证彰显技术实力

        首次实现了多癌筛查的CDA技术,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在国际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发布一份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累计至2021年1月,安派科生物在下一代泛癌症早期筛查总样本量排名全球第一,检测次数为216,600人次,而Grail公司以135,100人次的检测量排名全球第二;在下一代泛癌症早期筛查商业样本量类别中,安派科生物也以17.29万人次的检测量位居全球第一[2]。这两项“全球第一”的认证为安派科的技术实力提供了有力佐证。目前,安派科已经完成了超过32万例的临床验证,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安派科在癌症早筛领域的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一点在连续三届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上得到充分体现。2022年,在早筛网发起的“金筛奖”评选中,安派科生物凭借其创新技术与市场表现,与迪安诊断、Exact Sciences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同入选领军企业(上市)榜单,荣获“金筛奖·领军企业”称号。同时,公司创始人俞昌博士以其在肿瘤早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贡献,获评“金筛奖·匠心人物”称号。

2023年,安派科再获殊荣,被评为“金筛奖·未来独角兽企业”,彰显了其在癌症早筛赛道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俞昌博士也因其卓越的领导力和行业影响力,荣膺“金筛奖·领军人物”称号。

2024年,在第三届金筛奖评选活动中,安派科再度荣获“突破创新奖”。这些详实的数据和荣誉充分展现了安派科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也为其技术可靠性提供了坚实证明。

                                                                            02

跨界创新引领技术突破

       支撑这些成就的,是安派科卓越的研发团队和持续的跨学科创新投入。作为团队核心的俞昌博士,在半导体和生物医疗等跨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是全球为数不多、在多个领域产生过持久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在创建安派科之前的职业生涯中,俞博士成功主持了多个具有原创性、影响力、和商业化成功的大项目,还发表了7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研发产品的全球累计销售额更突破50亿美元。俞昌博士发明了300多项专利,覆盖了芯片结构、芯片工艺和流程、芯片材料、传感器、疾病检测医疗器械、癌症筛查理念和方法学、微型手术器械、药物携带器件和可降解纳米机器人等多方面领域。在俞昌博士的带领下,安派科汇聚了一批来自物理学、医学、信号学、生物学、微电子、医疗器械和材料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研发优势。

       这种创新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19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ASCO)上,安派科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其CDA技术在脑癌检测中取得了92.3%的灵敏度和96.6%的特异性[3],这一数据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检测方法。这样的临床验证结果,不仅证明了技术的可靠性,更为后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政策红利创造市场机遇

                                    从政策环境来看,安派科的发展恰逢其时。在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

      这一政策导向为癌症早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据动脉网等行业观察机构分析,“癌症早筛未来也有望成为医疗控费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筛查场景也将更加多元化,社区、体检和居家自筛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筛查方式。多癌早检时代已经到来,与单癌检测形成互补共同满足多层次的癌症防控需求。”[5]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安派科领先的多癌筛查技术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安派科的发展历程,从技术创新到临床验证、从市场开拓到行业认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在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的双重推动下,安派科正以其创新的CDA检测技术引领着中国癌症早筛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安派科有望为全球癌症防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使更多人群受益其中。

参考资料及数据来源:

[1] 共研网《2024年中国肿瘤早筛早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2] Frost & Sullivan Report 2021

[3] Cancer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as a novel technology for cerebral cancer screening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5] 动脉网《【2024VBEF】“需求”和“替代”逻辑并行,医疗行业如何逆势增长和顺势退出?》

多癌症检测,安派科比美国同行早了3到5年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的早期发现对于癌症预防,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治疗成本至关重要。目前,癌症早筛技术仍存在早期信号弱、检测癌症类别不够多和费用太昂贵等多个发展瓶颈。近年来,生物微环境的变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在全球多个独立科研团队的科研中获得了验证。其中不乏生物物理微环境变化与癌症进展之间的关联性验证,包括微力学、细胞液压和电学特性。自2010年以来,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安派科”)首创了低成本、高通量、多癌症的生物物理检测方法,能够应用于大众群体的大规模癌症风险评估,多癌症检测临床和大众群体风险评估样本量达到了32万多例,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为癌症早筛带来了颠覆性的突破。

截至目前,安派科已累计完成32万多例生物检测样本,其中包括与多家主流医院合作(包括了复旦大学医学院,交通大学医学院,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等多家全国一流医学院和医院)的近5万例临床样本,以及来自大众群体的超27万例癌症风险评估样本。在已完成的超27万份CDA(癌症区分分析技术Cancer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检测样本中,安派科展开了全球首个多年、大样本量和多癌症随访。在此随访中,入组了2万多名受试者,依据其CDA检测数值划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风险分层人群数据。

这套覆盖广泛、结构严谨的样本数据体系,不仅充分验证了多癌症筛查的技术可行性与风险判别能力,也为临床应用和技术推广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技术解析:CDA技术的创新原理

 

首次实现了多癌筛查的CDA技术,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血液样本采集:通过微创取血方式采集外周血液,用户无需空腹。检测过程简单、快速、方便。

2.生物物理信号检测:利用融合创新芯片设计和工艺流程制造的传感器,检测全血样本中的生物物理信号。生物物理通常包括了如微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多种生物物理的特性。这些信号存在于血液及其相关组分的生物物理特性中,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3.利用大样本量算法和AI算法分析进一步提升检测结果:通过微流控传感器获取生物物理特性的多层面信号后,结合安派科基于32万+样本数据库构建的算法进行多参数融合分析。通过软硬件组合优化的CDA原始数据和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癌症风险评估(CDA)值,对癌症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风险评估。基于CDA的早期信号和多年开发的算法,引入Al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结果。

CDA技术的优势与临床价值

CDA技术问世以来,安派科生物与全国多家知名医院进行了为期多年的、大样本量的单盲和双盲的回顾性临床试验、前瞻性研究和多癌症随访。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CDA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早在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ASCO)上,安派科联合多家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发表的四篇临床研究论文,首次系统证实了CDA技术在呼吸道癌症和多种消化道癌症的同步筛查中的可行性。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 Grail公司的多癌症技术的临床验证结果早了3-5年,从理念提出到技术落地的全过程均展现出显著的时间领先优势。在2021年,安派科生物联合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医疗机构撰写的学术论文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cancer differernti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a novel biophysics-based cancer screening method》 被英国知名期刊 《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接收并发表(IF=5.233)。

此外,安派科在2024年ASCO年会上发表的大规模随访研究《Significant Results from a Major Multi-Year, Multi-Cancer Follow-Up Study with an Enrollment of Over 19,000 Individual》,进一步验证了CDA技术的多癌种筛查能力。通过对19141名受试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确诊的癌症患者覆盖了23种癌症,经入组规格化计算后,其中91.4%集中在高危组、7.5%在中危组、仅1.1%在低危组。这些结果初步证实了CDA技术用于多种癌症早筛的可行性。此外,确诊的癌前病变和良性肿瘤类别覆盖了近30种,且确诊的癌前病变和良性肿瘤患者人数高于了确诊的癌症患者人数。进一步说明了CDA检测的早期性,和可以应用于癌症预防的可能性。

 

除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早期性信号强以外,安派科的CDA技术还具有低成本、易使用、生物安全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得益于以俞昌博士为领导的物理学、医学、信号学、生物学、微电子、医疗器械和材料的跨界和复合型团队的专业和背景,安派科自主研发的MEMS芯片、高灵敏度传感器和深度迭代算法使得检测成本和使用难度大大降低。一次检测可覆盖包括肝癌、肺癌、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等在内的近30种高发癌症(在2013-2018年期间占中国癌症发生率的80%以上[1]),且结果具有即时性和指向性,反映受试者受检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适合作为大众群体的癌症风险评估普查。

广泛的市场,权威的认证

2024年11月14日,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斯蒂芬·R·奎克(Stephen R. Quake)在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细胞法则”(The Cellular Dogma)。这篇文章不仅为人们认识生命提供了新视角,还指明了未来的生物学研究也许不仅要关注基因和蛋白质,更要理解细胞中的信息流以及物理方面的因素,例如染色质的物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基因的可及性[2]。这一观点与安派科自2010年起对生物物理特性的重视和研究不谋而合。

经过多年的实地研究与进步,安派科的创新技术已获得行业广泛认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市场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5月,安派科在全球新一代泛癌症早期筛查商业样本量全球新一代泛癌症早期筛查总样本量的排名中,位列第一[3]。2020年8月,安派科位于美国费城的实验室获得了行业内较难获得的资质——CLIA认证[4]。诸多荣誉体现了业界对安派科CDA技术和市场地位的高度认可。

面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癌症风险,安派科创始人俞昌博士发出愿景“让人类远离癌症”,这并不单单是一句口号,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推广,CDA技术有望在未来为更多人群提供高效、便捷的癌症风险评估服务。在重塑全球癌症早筛产业格局的路上,安派科正在、也将继续为之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及数据来源:

[1] 国家癌症中心:《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2] Cell. 2024;187(6):1-15

[3] Frost & Sullivan Market Report 2024

[4] Pr Newswire Asia: 安派科生物费城实验室荣获美国CLIA实验室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