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派科俞昌博士出席美华药携生物医药科技大会 分享AI多癌早筛新范式

01

会议盛况:AI赋能医疗成焦点

       此次会议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旗下极具影响力的年度学术会议。大会吸引了包括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跨国医药企业高管以及AI技术领军企业在内的数十位行业精英。在“AI+多组学”技术融合成为行业趋势的背景下,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临床医疗格局展开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虽然AI在辅助诊断、研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正在深刻重塑临床医疗格局,但数据质量、模型素质等关键问题仍需突破。在这一背景下,安派科作为中国癌症早筛企业,其将AI与生物物理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俞昌博士团队所展示的“一次检测、多癌联筛”技术方案,包含了安派科生物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吴俊杰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谢丽副研究员多年临床验证合作的结果,完美契合大会倡导的精准医疗发展方向。

02

技术突破:软硬件结合助力精准早筛

       在主题演讲中,俞昌博士详细展示了安派科CDA技术的最新突破。他首先援引《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物理信号在癌症检测中的普适性价值。这些研究不仅佐证了安派科技术路线的理论基础,也预示着生物物理检测技术将在未来医疗诊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后,俞昌博士展示了通过自主研发的深度AI学习架构,安派科的CDA技术所实现的对血液微环境中多维生物物理信号的智能解析结果样例。在软硬件结合的主成分分析测试中,安派科的AI技术能够从复杂的生物物理参数中识别出关键诊断维度。临床验证显示,该算法对肺癌的识别灵敏度达到91.7%(特异性93.7%),对白血病的识别灵敏度为91.2%(特异性93.2%)。

        随后,俞昌博士展示了通过自主研发的深度AI学习架构,安派科的CDA技术所实现的对血液微环境中多维生物物理信号的智能解析结果样例。在软硬件结合的主成分分析测试中,安派科的AI技术能够从复杂的生物物理参数中识别出关键诊断维度。临床验证显示,该算法对肺癌的识别灵敏度达到91.7%(特异性93.7%),对白血病的识别灵敏度为91.2%(特异性93.2%)。

 

       区别于传统静态检测,CDA技术在疗效动态监测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根据安派科在202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发表的论文,在6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该系统对治疗相应呈现显著相关性,明显优于常规影像学评估方法。这意味着CDA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早期筛查,还能为医生提供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依据,实现从筛查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具有“一次检测覆盖近30种癌种”的独特优势,且检测成本较低,大大提升了普及癌症早筛的可能性。

       此外,俞昌博士特别强调,AI技术的引入使生物物理检测实现了三个关键突破:生物物理方法为IVD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理论和方法学;生物物理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将在IVD领域越来越突出;高质量的生物物理信号可以通过AI方法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的表达

03

创新引领:十余年深耕结硕果

      作为多癌症联合筛查技术的倡导者,俞昌博士带领其团队早在2010年就率先提出了多参数生物物理检测理论,早于国际同行8年。在他的引领下,安派科研发团队完成了大规模的癌症早筛真实世界验证,累计检测样本量超过32万例,为AI模型提供坚实训练基础。俞昌博士团队的远见与坚持,让中国在该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俞昌博士在会后表示,“安派科将继续深化AI与生物物理技术的融合创新”。他始终坚信,技术创新必须回归临床价值。在AI医疗爆发的今天,俞昌博士正带领安派科迈向更宏伟的目标:让精准、普惠的癌症早筛服务惠及更多人群,让中国方案为全球癌症早筛标准提供范式。